色谱法是本世纪初(1906年)苏联植物学家茨维特创立的。他在研究植物叶的色素成分时,用一根填充碳酸钙颗粒的玻璃管,将植物叶浸取液加到管柱顶端,用纯净石油醚加以冲洗,将叶绿素分离成几个具有不同颜色的谱带,然后按谱带颜色对混合物进行鉴定分析。当时茨维特把这种分离命名为色谱法。虽然今天的色谱法远远超出了原来范围,但仍没用色谱这个名称。
此后很长时间内,色谱法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。直到1941年,英国生物化学家马丁(Martin)等人才发展了这个方法,并把分馏过程的塔板理论引入应用于色谱过程中。1952年Martin和James发表了气相色谱的*篇论文,可以说是气相色谱法的诞生,人此以后色谱法得到了迅速发展。
1954年端依(Ray.N.H)把热导池检测器用于气相色谱仪,1955年*台商品仪器问世,1956年荷兰学者范第姆特(Van Deemter)等人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,提出了气相色谱的理论,从而为气相色谱法奠定了理论基础。1957年,又出现了毛细管色谱柱和氢焰离子化检测器,1959年又研制出电子捕获检测器,1966年出现了火焰光度检测器,直到1976年把微机引入气相色谱仪,使气相色谱法进入了“智能化”,使操作和分析*自动化。
目前,色谱法无论在理论上,方法上和设备上都日趋成熟,已成为极有用一门独立学科和技术,在分析领域占据重要地位。而且,这门技术还在继续向前发展,其趋势主要是:发展新型的色谱柱以提高分辨率;发展特殊检测器增强色谱定性功能;采用微机使分析*自动化;与其他仪器联用,扩大分析功能等。
电话
微信扫一扫